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与精神病患者相处?
如果我们日常生活里身边出现了精神疾病患者,那么我们该怎样与精神病患者相处。小编整理了相关的问题,咨询了多年精神科的临床工作经验以及与精神病患者的长期接触的专家,总结大众关心的内容如下:
一、精神科就诊之前应做哪些准备?
如果您是第一次来到精神科看病,或者带患者到精神科就诊,在就诊之前,请做好下面一些事情,会帮助医生来帮助患者。
把患者的发病经过做一个详细的记录,内容包括:您最早是什么时候发现患者精神不正常的?都有哪些表现?在此之前有无精神刺激?发病以来,精神症状是如何演变的?是持续存在,还是发作性的?对患者生活、工作的影响如何?患者到哪个医院看过病?用过什么治疗?有无副作用?疗效如何?
请尽量保留患者的文字资料,日记、信件以及患者随便乱写乱画的内容,您认为不可理解、毫无意义的文字,却可能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另外,要尽可能多地记录患者所说的原话,包括患者自言自语的内容,特别要记录那些没有条理、别人听不懂的话,因为这些话对于具有正常逻辑思维的人来说,是很难一字不差地重复出来的,而这些正是判断患者精神症状的有力依据。
初诊时间一般为半小时至40分钟,先由家属向医生报告病史,然后医生检查患者,最后医生向家属交待病情,开药等。
如果患者已经在精神科建了病历,复诊的程序就简单多了,您只需准备以下四方面的情况:
(1) 从上次就诊以来,患者的精神症状有何变化?
(2) 生活起居、饮食睡眠情况。
(3) 患者对服药的态度如何?是主动服药,还是经反复劝说才服药?服药后有无副作用?
(4) 患者的学习工作、社会交往情况。
复诊时间一般视病情而定,如果病情比较稳定,家属可以和患者一起与医生谈话。如果有特殊情况,家属也可以先向医生汇报,然后再请患者进入诊室。由于就诊的时间有限,家属同医生谈话时最好是有备而来、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也便于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对症施治。
二、如何与精神病患者日常相处?
尊重精神病患者
在任何时候都要尊重精神病患者,不要以为他(她)患精神病就忽视其存在。有人认为精神病人是疯子,失去了理智,其实不然,病人在多数情况下对别人的态度有相应的反应,换句话说,不论患者症状有多么严重,患者仍留有一部分正常人的情感,对于别人给予的关怀,患者可能没有马上回应,但这份亲人的温暖会留在患者心中。只有在精神症状非常严重时患者才可能失去自我控制。因此,家属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关心、照料患者的生活,督促患者遵医嘱服药,还要尊重患者的意见和要求,诚恳地与患者交换意见、讨论问题,不要冷落、忽视病人。
了解精神病患者
1.及早识别精神症状。精神病患者的症状常常复杂多样,家属不易及时识别,常常发展到相当严重的时候才带病人就诊,此时病人已不易控制。如:性格突然改变,活动变得迟钝,对亲人变得冷淡,发呆,无目的外走、生活懒散,过份敏感多疑,做白日梦,自语自笑或者表现为类似神经官能症症状,如:失眠、头痛、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不想上班,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等。因此,家属要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学习,经常向精神科医生咨询或积极了解精神健康知识,比如关注广东嘉盟医药有限公司公众号,随时了解相关精神知识。
2.了解患者的感受。精神病患者的病态感受可能随时出现、无法自控,难以区分症状与现实。如: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常常处于紧张、恐惧、害怕的状态。患者听见警笛声担心警察来抓他;不敢吃饭,怕饭里被放毒,继发的产生敌视、冲动、伤人等攻击行为;其病态感受是正常人难以想象的。当然也有些症状患者主观上并不感觉痛苦,反而感觉到很快乐。如;有夸大妄想的病人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大,很了不起;有钟情妄想的患者会认为有异性爱上了他(她),而终日沉侵在爱河里。对有此类症状的病人,不要讽刺、嘲笑,由于患者对妄想的内容坚信不移,因此也不要与病人进行争辩。
3.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有精神病患者的家庭常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并且会因家庭经济负担的加重产生家庭成员间的矛盾,随着矛盾的不断激化,最后都会归咎于患者,认为是患者毁了全家的幸福,造成家庭成员与患者沟通减少或缺乏,患者的心理压力很大,容易造成患者病情的复发或加重,而且病人很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因此建立和谐的家庭气氛非常重要,要给到患者一个充满着爱的环境,经常给予患者关心或鼓励,使患者拥有一种被爱、被接纳的归属感;向患者介绍精神卫生知识、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使患者由被动治疗转变为自觉治疗;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调节情绪,促进患者的康复。
由于不同的精神疾病的病情各有不同,表现方式也不一样。如精神分裂症患者有的兴奋话多,行为紊乱,有的缄默不语,独处一偶;躁狂抑郁性精神障碍患者有时表现兴高采烈,有时表现痛不欲生。因此,家属在与患者相处时要根据不同病情区别对待,常见的病情有:
1.兴奋躁动病人。对待这类患者语气要平和,以安抚为主,尽快安排患者住院治疗。不要对患者施加压力,否则会更加激怒患者,部分偏激患者也会产生冲动、伤人、毁物行为,如遇突发情况,尽快与医院联系或者报警强制患者住院,以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2.幻觉妄想病人。对待此类患者既不过分关心,也不冷眼视之;尽管我们认为患者的知觉和信念是病态的,但幻觉妄想的内容对于病人自己来说是真实的,不能被纠正,更不能被驳回。不过分关心幻觉妄想的内容是为了防止患者提出极端要求。错误示范如:某患者存在言语性幻听症状,称楼下老王老在背后骂她,对此患者非常气愤,家人为了显示对其关心,也表示气愤,结果患者反复要求家人找老王打架。
3.抑郁自责病人。对待此类患者要态度和蔼,耐心解释以减轻心理压力。由于抑郁、自责的病人心理体验非常痛苦,因此家属在与患者相处时要多提供心理支持,进行心理干预。家属在了解病情询问患者时可以用问候或提问性的语言,如“你今天心情好吗?” 如果病人对疾病过分担心、忧虑,尽量淡化病情,以减轻焦虑抑郁情绪。如果病人主观痛苦非常强烈,应告诉病人不要与症状斗争,采取不抵抗政策,全盘接受它,抑郁情绪可能会得以缓解。谈话时多给予鼓励性语言,少打断,尽其宣泄,适时表示同情和理解;实践证明,鼓励与理解对患者病情有积极的作用。
4.反复要求自杀病人。对待此类患者除态度和蔼,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要明确,要敢于和病人讨论自杀,主动涉及症状,不要怕刺激患者。事实上越是敢于正视自杀,病人自杀念头越小;反之越是讳莫如深不敢谈自杀,病人越会深陷自杀的泥潭不能自拔。让病人知道家人非常理解患者目前的心情,告诉病人采取自杀行为结束生命将会给家人留下更大的痛苦,是自私的表现;告诉病人有许多可以不自杀的理由;另外,告诉病人目前的处境是“病”造成的,是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解决的。同时要加强看护、检查周围环境的安全情况,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必要时安排住院治疗。
5.敏感多疑的病人。对待此类患者要以反复劝说、反复解释或给予适当的保证为主。由于敏感多疑属于一种人格特征,是能够接受劝说的,但不会持久,类似的疑心还会反复出现,因此,要对患者不厌其烦地解释;同时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讲话时应尽量不要回避患者,让病人在反复劝说、反复解释,不断感悟、不断总结,在不知不觉之中改变自己的敏感多疑的个性。
6.易激惹的病人。对待此类患者要注意谨言慎行,不要激惹病人。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常常受幻觉妄想等症状的影响,使其心烦、焦虑,从而继发出现易激惹,家属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要让病人知道他(她)的感受是真实的,对此表示关心理解,对症状本身不予反驳,也不予辩解;对于躁狂抑郁性精神障碍患者来说易激惹是主要症状,家属在与病人相处时应采取主动回避,投其所好,连哄带夸的原则。
总之,在家庭中与精神病患者相处时,家属应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学习,积极了解精神健康知识,经常向精神科医生咨询,病情变化及时向精神科专业人员寻求帮助。相信只要勇于面对,遭遇病痛考验的千万个精神病患者家庭一定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与患者和睦相处,让患难之后的情更真,爱更浓。- 上一篇:全球十大医疗器械企业2022年上半年业绩盘点 2022/8/17
- 下一篇:2021嘉盟医药五一劳动节放假通知 2021/4/30